如何治療產後憂鬱?了解產後憂鬱的症狀及原因,才能告別產後憂鬱
桃園市發生母親因疑患產後憂鬱,親手用枕頭悶死2個月大兒子的人倫悲劇,根據衛生福利部國健署去年統計,高達20%的媽媽於產後6週內會發生產後憂鬱症,尤以新手媽媽比例最高,確實戕害國人健康。身心科醫師、桃園市政府衛生局副局長蘇柏文接受自由健康網採訪時表示,產後憂鬱通常因內分泌變化、環境改變產生,建議家人溫柔陪伴,若心情低落未見好轉,務必求助專業。
部分媽媽在生產後,會產生一些情緒低落或心情不穩定現象,但這些現象大部分會在幾天後消失,少部分症狀嚴重之個案,便需要專業介入協助治療。但因為這些症狀可能是不自覺,或常被家屬或周遭親友忽視,以致常無法及時給予適當的幫忙,而造成個人及家庭的困擾,甚至傷害等情況,因此;以下將整理國健署及專業醫生的建議,告知產後憂鬱症的可能原因及處理方式等資訊,以避免遺憾的發生。
為什麼會發生產後憂鬱症?
捷思身心醫學診所院長李旻珊在臉書粉專「身心科 李旻珊醫師」及個人平台發文表示,產後憂鬱症發生的原因目前仍不明,可能跟生理、心理及社會層次有關,例如:周產期發生重大生活壓力事件、生產時體力耗費及生產經歷重大身心創傷等,亦可能引起產後憂鬱後遺症;此外,產後媽媽須負擔照顧新生兒的角色,或因懷孕造成身體外觀的改變等,也會造成憂鬱。
生理層面導致產後憂鬱的因素
李旻珊提到,媽媽產後雌性激素與黃體素會急遽下降,而其他神經傳導物質(如色胺酸、正腎上腺素、皮質醇等)也都會減少,影響媽媽情緒的起伏。另外,生產後也會出現許多生理不適反應,像是胯下疼痛、漏尿、痔瘡等等,這些問題也都會帶給媽咪壓力。
心理層面導致產後憂鬱的因素
李旻珊指出,成為媽咪後,媽媽們做為照顧者,心理壓力會急劇增加,需要隨時擔憂寶寶的狀況,並及時切換職場、母親的角色,從一個被照顧者轉變為照顧者的角色;產後身形改變、因照顧使時間變的零碎,懷疑自己是否適任等,也是媽咪們的壓力來源之一。
社會層面導致產後憂鬱的因素
李旻珊指出,原本夫妻雙人的關係運作穩定,加入了新生命,便形成了三角關係,一開始不免會歷經震盪,若此時長輩也有許多教養上的意見,便會成為多角關係,對新手媽咪帶來不小的壓力,若遇到新手媽咪無法產出足夠的母乳,或是僅餵孩子配方奶而遭受親友的指責,甚至覺得自己是個不負責任的媽咪,引發產後憂鬱症症狀。
產後情緒障礙的分類
名稱 |
盛行率 |
常見的發生時間 |
病程長短 |
症狀 |
處理方式 |
產後情緒低落 |
約有三到八成左右 |
通常出現於產後三到四天內 |
情緒低落現象,通常幾天便會消失 |
焦慮、心情低落、脾氣暴躁、疲憊、容易流淚、失眠、頭痛、做惡夢等 |
1.屬暫時性症狀;通常不需治療即會自行緩解,但家人需多給予心理支持。 2.若症狀持續超過兩週 |
產後憂鬱症 |
約一成 |
通常出現於產後六週內 |
症狀會持續數週至數個月 |
憂鬱、情緒低落、脾氣暴躁、疲憊、失眠;常有罪惡感或無價值感;飲食障礙、容易流淚、無法專心、對週遭生活及喜歡的事物失去興趣或常覺得無法應付生活;覺得自己無法照顧嬰兒等情緒;嚴重者甚至有自殺的想法 |
需要接受醫療協助及照護 |
產後精神病 |
每千例的生產個案,約有一到兩位 |
通常出現於產後兩週內 |
症狀持續數週至數個月 |
情緒激動不穩定、哭泣、失眠、個性行為改變;出現妄想或幻覺現象,例如:媽媽可能誤認嬰兒已死亡或被掉包;症狀嚴重者,可能會有傷害自己或家人的妄想 |
需要接受醫療照顧及住院觀察治療 |
哪些人容易發生產後憂鬱症?
一般認為造成產後憂鬱症的危險因子有下列幾項:
- 過去曾是重度憂鬱症患者或為其他精神疾患,或前胎有產後憂鬱症,或平時有嚴重經前症候群或經前不悅症。
- 懷孕過程中即有憂鬱或焦慮症狀者。
- 生活中遭遇重大事件,如:失去親人、婚姻家庭問題、失業等。
- 社會支持或資源不足者。
- 懷孕或生產時出現併發症,如:妊娠高血壓、早產或生產併發症等。
如何知道自己有沒有可能有產後憂鬱?
我們建議產後媽媽可以利用下面兩個問題,進行簡易評估。
- 過去一個月,是否常被情緒低落、憂鬱或感覺未來沒有希望所困擾?
- 過去一個月,是否常對事物失去興趣或做事沒有愉悅感?
如果上述兩個問題的確發生在您的身上時,我們強烈建議您告訴您的配偶或尋求親友協助,或透過心理衛生機構協談及轉介。同時也可以將您目前的狀況告知您的婦產科醫師,家庭醫學科醫師或兒科醫師,或精神科身心科醫師,以適時提供診斷、會談及必要的藥物協助。如果常常會出現想要傷害自己的念頭時,應立即尋求醫療協助,以避免傷害的發生。